柠檬直播 > 新闻资讯 >

少数派对|跨界评论国足,巩汉林够资格吗?

2022-03-20 18:03

本期统筹、音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航

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胡广欣、吕航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冯潇霆和巩汉林的“冯巩之争”最近占据了网络热搜,起因是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小品演员巩汉林公开指出:“我们有些行业的收入,比如说某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

这句话引起不小风波。前国足队长冯潇霆不但在和网友的互动评论里讽刺说,自己要“让位给巩汉林”,更在深夜发了一篇两千多字的“小作文”来阐述对足球发展的看法。足球评论员董路也在个人直播中怒怼巩汉林,一句“不懂球就没资格评论”让论战进一步升级。后来,不少对国足不太了解的路人也被吸引了目光。

本期少数派对,专业体育评论员大麦、半吊子球迷鲤鱼和纯路人软妹海带就一起来讨论:评论国足,我们到底凭什么?

懂球才能评球?这是一个伪命题

鲤鱼:说实话,我确实有被“不懂球就没资格评论”这句话冒犯到,你们有这种感觉么?

海带:我就很想问他,怎样才算懂呢?是了解所有的足球规则算懂,还是对足球的各种事项都如数家珍算懂,还是说只要会看比分就算懂?

大麦:其实足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运动,恰恰就在于它的低门槛。无论会不会踢、懂不懂球,你都能评论;甚至你不看比赛,对足球话题的关注和讨论本身也是足球这个庞大的注意力经济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一个声音哪怕再没有道理、再不懂球,它都是这个体系里的一个分母。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为足球发声的人都可以被视为球员的“衣食父母”,董路对“衣食父母”说你们没有资格来评论,这让我很费解。这句话也是让这个话题不断发酵甚至引爆的最关键点。

鲤鱼:没错,“不懂球就没资格评论”本身是个伪命题。另外除了董路说了这句话,冯潇霆也发了一篇两千字的长文,提了很多中国足球的行业现状来为国足辩护。

海带:冯潇霆那篇文章我仔细看了,他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中国足球现在面临不少问题,你们为什么不就这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第二,他认为球迷应该更加专业,应为球员提供更好的氛围。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八分之一决赛上,日本队在几乎全场领先的情况下,于最后时刻被比利时队连进两球,比赛逆转。赛后日本电视台根据现场摄像头的回放整理相关素材,还采访了很多业内人士,试图找到这场比赛失利的原因。我认为,用这个例子来表达希望业内人士能多帮助国足球员进步是恰当的,但冯潇霆的结论却完全曲解了这个例子。

大麦:对,现在中国足球之所以会面临处于谷底的舆论氛围,归根到底还是这个行业本身没有做好。毕竟一场场比赛的结果都是球员在场上踢出来的,在自己的行业长期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对他人批评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如何改进,而不是去甩锅,或者提出各种门槛去阻止别人发声。

海带:冯潇霆的文章像打太极一样带着网友们绕圈子,他并没有说出国足的问题到底在哪。我觉得他那篇东西是无效的,他没有达成他想要的效果——为国足辩护。

鲤鱼:如果说他的文章里有一个最清晰的观点的话,那就是指责球迷没有把大环境给营造好。无论是什么圈层的球迷,可能看到这句话都会觉得愤怒。

大麦:昨天有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的应景金句刷了屏:“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儿都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国足≠中国足球,莫要偷换概念

鲤鱼:我仔细看了冯潇霆的那篇长文,里面提到现在很多人靠骂国足来博取关注度。会不会这篇文章主要想针对的是那些故意拿国足开涮来博关注度的人?

大麦:他的这番言论也是稍微有点诛心了,因为巩汉林最初只是顺嘴一提,整个话题的热度并非从巩汉林开始,而是从董路的回应乃至冯潇霆的长文开始的。是冯潇霆和董路给了这个事件流量,不是巩汉林。

海带:其实我倒有点同意冯潇霆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现在骂国足似乎成为了一件绝对正确的事。现在我们刷抖音、微博,只要是跟骂国足相关的内容,点赞量都不低。

大麦:不过流量密码现在已经出现了变化,除了骂国足可以挣流量,维护国足可以获得更大的流量。具体到这个事件当中,董路获得的流量是远远大于巩汉林的。董路做自媒体是很懂流量的,他抛出的那个观点在我看来就是当代的“草船借箭”,每一根“箭”都是10万+级的流量。但另外一方面,我对董路还是尊重的,因为在青少年足球方面,他有实实在在的付出。

鲤鱼: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冯潇霆搞错了一件事:国足并不能等同于中国足球。海带,你觉得巩汉林一开始的言论针对的是国足还是整个中国足球?

海带:我会觉得是指国足。职业联赛里还是有一些踢得不错的队伍,比如广州队。

大麦:而且中国足球还有很多像徐根宝这样的老教练辛勤耕耘在青训的第一线,巩汉林这些话并不针对他们。所以当董路或冯潇霆出来把巩汉林的目标指代为整个中国足球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这有点偷换概念?

海带:有的。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我不懂足球,但我大概知道哪些队伍踢出过成绩。是不是偷换概念,大家一看便知。

鲤鱼:过往的一些文艺作品也有这个问题,比如春晚小品,现在想来应该造成了不少“误伤”?

大麦:这是文艺作品的一个特性,像春晚这样的舞台上,作品势必是要高度概括的。

海带:都说喜剧是冒犯的艺术,像去年的吐槽大会,很多作品就是通过加强刻板印象来达成喜剧效果。但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以前我们肆无忌惮地去开国足的玩笑,现在或许应该反思一下这种刻板印象到底对不对。

大麦:现在面临的尴尬在于,对于国足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正确的。大年初一输给越南,再对比几天后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上逆转夺冠——有时候大家对于国足的刻板印象全靠同行反衬。

这是场情绪之争,而非道理之争

鲤鱼:在董路回应之后,抖音网红“红鲤鱼与绿鲤鱼”编了好几个段子,其中也提到为什么女足行而男足不行等问题,引起网友共鸣。但是,足球领域的专业声音和民间声音之间可能存在鸿沟?

大麦:确实有认知上的壁垒,但很多问题其实中国足球从业者自己都没想明白。国足这些年一会学德国,一会学西班牙,一会学荷兰,最后什么都没有学成。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能够要求球迷想明白了再来评论?现在中国男足一方面是成绩不好,另外一方面长期以来给人留下了收入很高的印象,这两者形成的悬殊反差放大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负面印象。

另外,文艺界的人士对国足进行负面评价,这也不是第一次了。知名编剧汪海林、脱口秀演员黄西都干过,每次几乎都是球员、教练出来反驳,形成一场大讨论后再被舆论碾压。

海带:貌似体育从业者都对批评特别敏感,特别“不耐受”。

鲤鱼:我感觉董路的回应和冯潇霆的长文都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姿态上,觉得网友既不懂球也不了解行业现状,没有资格评论。但作为普通网友,他们会觉得国足并没有赛出成绩,足球也不是什么尖端科技,我们凭什么不能说你。这两边其实是相互不理解的。

大麦:有没有可能是从业者反应过激了?他们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所以面对批评的时候才总想着为自己辩驳。我想到了去年的一期《吐槽大会》,当时节目做了一期体育专题策划,由男足和男篮的教练、球员一起互相吐槽。那期节目分成了两期播出,上期由前国足队员范志毅吐槽周琦、郭艾伦。当时整个节目的热度非常高,正当大家期待下期篮球运动员能有所反击的时候,节目被叫停了,这在当时引来了很多的猜测。

海带: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互相吐槽本来就是《吐槽大会》这个节目的规则。

大麦:如果这期节目由篮球圈先吐槽足球圈,可能就不会停。因为在评价的生态位里面,国足是处于比较靠下的位置,所以当国足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来吐槽别人的时候,大家会不太习惯。我们想想看,如果那期节目不是范志毅来吐槽男篮,而是换一个乒乓国手比如邓亚萍来吐槽男篮,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那样也就没啥看头了。

鲤鱼:所以吐槽还是要用实力说话,成绩好自然腰杆硬。

海带:真理越辩越明,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如果觉得大众的评论是偏颇的,那可以用专业的评论去告诉大众什么才是好的。

鲤鱼:冯潇霆那篇长文也挺专业的,完全站在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讲业内发生的事,但网友的观感就是“我看不懂你在说什么”。

大麦:那篇文章如果换一个时间来发,可能没有那么多人看。文章本身一些观点其实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冯巩之争”不是一场道理之争,而是一场情绪之争。更具体地说,广大球迷长期以来给国足那么多的关注,同时也赋予国足那么巨大的市场价值,让国足球员获得了那么多足球经济的红利,而国足非但没有给出成绩上的反馈,给我们大年初一就“添堵”,而且现在还不让球迷说自己心里堵。这是整个事件当中最能够让大众共情的点。

大年初一,国足完败越南

群嘲背后,也有足球文化的缺失

鲤鱼:我相信巩汉林这次是“无心插柳”,他在接受采访时的重点完全不是国足,只是顺嘴举了一个例子,没想到就踩中了大众的情绪爆发点。

海带:如果董路、冯潇霆不回应,可能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现在娱乐圈也蛮多人关注这件事,像演员李佳航也发了一条微博,呼吁大家不要太过情绪化,结果被人骂到退网。当这件事情已经完完全全变成由情绪引领的站队后,你再说什么客观的话都不会有人听,这是我觉得这次“冯巩之争”里不太健康的一面。

大麦:确实。情绪本身固然有理性的因素在内,但当整个事件变成了一场社会舆论对国足的大围剿,话语权就有点过于失衡了。当这样一种巨大的情绪去裹挟中国足球的时候,中国足球又能获得什么好处呢?

鲤鱼:所以,董路的一些话也不无道理,比如他在直播里也提到,如果中国足球的下一代在这种舆论环境里成长,会是怎样一个可怕的结果?

大麦:我昨天还看到一个小朋友的家长发帖说,他的孩子放学后哭着回家,仅仅因为他参加了足球班就被其他小朋友嘲讽。这次“冯巩之争”肯定会影响到一些小朋友和一些年轻的足球从业者。以前大家在春晚上看完、笑完也就算了,但现在因为社交网络的存在,这样的声音会更容易被聚集、被放大。

中国男足的成绩是很差,但现在其实并不是他们拿钱最多的时候。眼下恰恰是中国足球遭遇寒冬的时刻,所以冯潇霆、董路作为从业者,他们的视角看到的是寒冬,但中国球迷还是停留在之前对球员的刻板印象上。

海带:这些演艺界人士的调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大众的“麻瓜”视角,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且巨大的。足球从业者、评论者应该正视这种情绪,堵不如疏。

鲤鱼:网友的不满需要一个宣泄口,大年初一国足拿出那样的赛果来给我们“添堵”,现在还说球盲没资格评论,这不是找骂么?

大麦:这场论战不光体现了大众看国足和国足看自己之间的割裂,其实也反映了现在中国足球文化的欠缺:大家还是只能通过大赛、通过成绩、通过网络热点话题的推送,去了解中国足球。足球文化的形成,一方面固然需要足球从业者的努力,另一方面球迷也应该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去参与足球,如何从更多层面去关注足球这个行业。我觉得双方都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足球+综艺,帮助大众更理解足球

鲤鱼:最近有一家艺人公司的老板提出,是不是可以做一档足球综艺,让足球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做法真的能够帮助足球吗?

海带:有一档综艺叫《这!就是灌篮》,里面的一些嘉宾确实通过节目被大家熟知。体育综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对这项运动的了解,这个办法或许可行。

综艺《这!就是灌篮》发起青少年超级联赛

大麦:篮球和足球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一方面,篮球的参与度是很高的,每个学校里都有篮球场,大家日常都会打篮球,这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看这样的综艺就更容易有代入感;另一方面,篮球明星的人气也是非常高的,连武磊这样的顶尖足球明星可能都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做综艺的话,倒是可以考虑跟校园足球对接。可以用校园海选或者明星体验的方式,赋予它一些吸引社会关注的元素,让大家认识到青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海带:明星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用的,国内之前也搞过像《超新星运动会》这样的偶像运动型综艺,其实可以把足球纳入到这种综艺形式里来。

大麦:国内喜爱足球、自己也踢得很好的明星还是不少的,鹿晗就踢得相当不错,已经是半职业球员的水准了,连范志毅都给过他很高的评价。我相信如果综艺要去挖掘这方面的嘉宾,其实是很有操作空间的。

鹿晗曾用踢球的方式为自己庆生

鲤鱼:之前提到足球业内和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足球综艺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黏合剂。

大麦:两者现在是两条平行线,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途径,慢慢形成两者之间多层次的情感上的连接,就有可能把这两条平行线慢慢靠拢。

鲤鱼:巩汉林在这一场论战后,其实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力的方向。他可以认认真真调研,明年两会拿出一份像样的提案来帮助中国足球发展,这样可能更有意义?

大麦:我很赞同你的观点。其实“冯巩之争”后来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抹亮色:巩汉林在直播中展示了自己收藏了20年的一个签名足球,结果被人发现上面区楚良的签名是假的。区楚良看到后,表示自己要送巩汉林一副签名手套,巩汉林也拍了视频表达了感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良性的互动。

鲤鱼:没错。一次寻求共识的沟通胜过十万次义愤填膺的攻击谩骂。希望接下来这种互动能在文娱、体育两个领域里越来越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丽

本文地址: http://www.nadjazzda.com/xinwenzixun/202203201047.html

热门录像

更多